面对工业4.0浪潮,创新驱动是制造业企业求变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创新?创新难点在哪里?
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这一次产业变革,是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最为接近的一次,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广东是制造业大省。面对新浪潮,广东要如何乘风破浪,而不是被“拍死在沙滩”上?创新驱动,成为不二出路。
昨日,记者采访了5名企业界代表,他们对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知。怎么看工业4.0,创新的困难在哪里,应该如何应对,他们都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风来了!琢磨求变
企业界代表们对工业4.0的认识,离不开两个字——效率。“工业4.0不玄乎,就是要持续提高工业效率。”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说,“还是要踏踏实实地熬”
企业家们琢磨着“效率”、也琢磨出了提高效率的路子。“机器换人”,即用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成为主要方式之一。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袁利群透露,美的的标准化工序都用机器人,员工从18万减至13万人。
如何在工业4.0浪潮中用好互联网,也是企业界代表们思考的命题。去年全国“两会”时,黄建平就此专门请教了小米创始人雷军。“互联网思维不是要你去网上开店卖东西。”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黄建平说,“以前我们的陶瓷卖给谁我们不知道,现在我们要想方设法利用互联网建立消费者大数据库,这是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基础。”
缺什么?缺人缺钱
8年前,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水栖已经感受到了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压力,他试着从德国引进先进制糖设备,也在探索着原材料供应一条龙生产。可是“机器换人”并没有减轻他的用人压力,“普通工人走了没所谓,可是引入先进设备,没人会用啊!”全国人大代表、进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坤洪体会也深:“创新驱动哪里能离开人?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能留住高科技人才,像清远这样的三、四线城市,难!”
资金,也是摆在转型升级前的一道坎。黄建平告诉新快报记者,他所在的企业去年在自动化投入了1.5亿元,而整个东莞有六成制造企业启动“机器换人”,设备及技术投资占到全市技改投资七成以上。“保守估计,东莞中小企业机器换人的资金需达数十亿元,政府没有优惠政策,问银行借钱又太难。”
“中国工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经济体承接转移、国内资本抽逃实体经济的严峻挑战。”李东生说,“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落后产能规模大、垄断领域进入难、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投资回报率偏低。不少多年来一直打拼的企业家,纷纷萌生退意改做投资,不愿再干实业。”
怎么做?政策助力
5名受访的企业界代表均认为,政府在税收、金融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出台鼓励及引导企业创新的政策,是让制造业变“智造业”的强力助推器。
“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导向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工业领域,而不是政府的钱投入进来。政府通过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让工业投资回报改善一点,让好的工业企业更愿意投资。”李东生说。
在融资难的问题上,黄建平建议大力推行融资租赁业务。他了解到,部分发达国家的机械设备购销有30%至50%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完成,且成本仅有一到两个点,而东莞的“机器换人”项目仅有10%通过融资租赁完成,成本高达8个点甚至10个点。
另外,黄建平提到,向国外采购先进设备是众多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通用做法。但是现有进口设备免税目录管理体制滞后于市场的变化,使得企业无法享受税收优惠,目录的更新频率应当加快。
至于用人难问题,赖坤洪希望政府能够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让企业与高校联动起来。“我们有什么困难,要找什么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找到高校的联络人,让他们帮我们找相关科研人员,我们自己找,太曲折了。”